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涌動新商機
2023-05-29 10:05:23 來源:國際商報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涌動新商機(主題)
(資料圖片)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和壓艙石。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對全面促進消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就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
5月25日,戴德梁行發布的研究報告《消費“新”格局:中國打造國際消費中心》顯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擴大內需成為中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十幾年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將發揮以點帶面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全國消費持續增長和提質升級。
據悉,自2021年7月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獲批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以來,不僅上述各地推進建設快馬加鞭、各有側重,全國其他重點城市也在積極持續布局、全面開花。
戴德梁行中國區商業部董事總經理甄仕奇認為:“中國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零售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預計中央及地方政府將繼續加強推進‘首店經濟’、傳統商圈改造、智慧商圈建設、‘15分鐘生活圈’等方面的工作,助力中國零售市場整體品質及消費活躍度的提升。對此,品牌商和零售物業的業主也乘著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東風,挖掘消費新增長點,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錨定目標,競逐城市發展新賽道
舉辦第四屆“五五購物節”,辦好“六六夜生活節”;推出一批業態多元、功能復合、主題鮮明、文化融合的上海消費新地標;大力推進“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力爭全年引進各類首店、旗艦店800家以上……《2023年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工作要點》畫出了一張張今年上海全面提升國際消費城市的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美譽度的“施工圖”。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上海新增各類首店375家,數量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城市首位。
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再升級,北京提出到2025年成為彰顯時尚的購物之城、薈萃全球風味的美食之都、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領創新生態的數字消費和新型消費標桿城市,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體育、教育、醫療、會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5月26日,在由北京市政府主辦的投資北京全球峰會上,10個支持政策“打包出臺”,其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政策服務包”內容包括:力爭到2025年吸引國際國內品牌在京開設3000家以上首店、創新店、旗艦店,將北京打造成為全球首發中心。
不僅首批試點城市錨定建設目標“你追我趕”,包括成都、深圳、武漢、濟南、西安等在內的多個城市也在積極對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關標準,聚焦聚集國際消費資源,推動消費場景創新,持續構建內外互通,提升消費環境等,著力提高城市消費能級和吸引力,競逐城市發展新賽道。
《報告》認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國內消費市場升級的高級形態,也是對接全球消費市場、吸引全球消費者的樞紐和平臺。現階段,中國經濟正在從生產主導型、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型,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意義重大。
首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僅僅是指 “購物天堂”,更是要將多元消費要素,包括自由流動的產品、服務、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進行全球化的超級鏈接、整合、創新,從而創造最大的消費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也將充分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其次,建設國際消費中心有利于發揮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集聚力,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引領下,各地區提升跨區域產品運輸、人才流動、技術創新、產業分工的合作水平,暢通供應鏈循環、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形成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合力,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再次,隨著中國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同產業內部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在城鄉之間實現打通,也將給鄉村的配套設施和服務帶來許多細分領域的發展機會。
乘勢而上,激發城市消費新活力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激活和拉動消費需求發揮著重要作用。戴德梁行認為,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各城市應順應國內消費升級趨勢,聚集全球優質企業和優質商品、服務,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努力建設融合全球消費資源的集聚地。同時,品牌商與零售物業業主也應借助這一東風,不斷推陳出新,助力中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報告》提出,在拓寬消費新場景方面,各方應聚焦拓展城市商業“第三空間”——既是當地居民常態化的生活、休閑、娛樂空間,也是外來游客體驗目的地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空間。
據戴德梁行不完全統計,當前中國經營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步行街超過2100條,總經營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建筑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物業超過6835個,總建筑面積超過5.4 億平方米。盤活存量商業資產、探索差異化發展模式成為城市當地政府、投資商、房地產開發商和服務商的共同使命。
對此,一方面品牌商和零售物業業主要更注重“入境問俗”,創新商業模式和特色空間,實現“千店千面”,吸引人氣,增加消費者的黏性,推動“第三空間”的優化和升級;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正在大力推進商業數字化轉型,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也將換新消費場景和消費體驗,令消費者對城市商業的“第三空間”充滿更多新期待。
根據戴德梁行的調研,目前約28%的優質購物中心引入了VR/AR游戲類租戶、運用3D外墻顯示屏或舉辦元宇宙相關的策展活動,通過VR、AR、實時渲染、裸眼3D、全息影像和傳感等前沿技術,為消費者帶來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同時,采用虛擬場景廣告、虛擬客服、虛擬代言人的購物中心/品牌占比分別約為15%、15%、13%。
在激發消費新動能方面,《報告》認為,首店的引進及規模化聚集,不僅能帶動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還可以推動實現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功能轉型。
近年來,占領“首店經濟”新高地,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重慶、天津、成都等一、二線城市相繼出臺扶持與引導“首店經濟”發展的政策。戴德梁行通過對十城市商務局對外發布的首店經濟獎勵政策的梳理和總結發現,在資金(獎勵或補貼)方面,基于引進首店“級次”的不同獎勵金額不同,基本維持在50萬~500萬元;也有更高的獎勵金額,如廣州引進亞洲首店最高獎勵1000萬元;在首發/首秀活動獎勵方面,一次性的獎勵支持基本在100萬~200萬元。
受此積極影響,根據戴德梁行的調研,國際時尚零售商繼續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約79%的品牌將繼續擴張;新能源汽車與新式茶飲、咖啡品牌將繼續強勢擴張,以期擴大其市場份額;在連鎖餐飲方面,約64%具有菜品特色和運營優勢的連鎖餐飲品牌將保持強勢擴張。據此,各城市應把握好這一態勢,繼續做優營商環境。
在引領生活新風尚方面,低碳綠色消費也在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新底色。根據安永對全球消費者的調研發現,中國消費者在消費選擇時更加重視“愛護地球”,優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超過大多數發達國家,說明國內綠色消費理念和文化已經形成。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國際消費中心建設城市也在多舉措并舉,通過發放消費券、補貼、積分等方式,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而不少購物中心和品牌商也在通過積極宣傳綠色消費理念、打造綠色建筑,對設施設備進行節能改造的方式,以實際行動推動可持續發展。
戴德梁行針對品牌商的調研也發現,區別于傳統品牌,當前新興的綠色消費品牌更樂于把門店開到城市核心地段的購物中心,在體驗店展示其最新技術或產品,與消費者建立有效的溝通和互動,進而拉升品牌形象。據不完全統計,今年4月,中國一線城市新能源汽車體驗店已超380家,智能家居體驗店超840家,預計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記者 李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