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_禮記大學 關注
2023-04-24 06:50:44 來源:互聯網
1、春秋·曾子《禮記·大學》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資料圖片)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3、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4、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5、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6、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7、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8、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
9、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白話釋義: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 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10、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11、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12、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13、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
14、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5、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16、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17、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
18、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 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19、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20、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21、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22、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23、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24、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5、擴展資料寫作背景: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
26、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27、 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
28、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29、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30、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為“宗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于“復圣”顏淵。
31、曾子著作《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33、致知在格物。
34、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35、”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36、孔子去世后,曾參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始人。
37、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后才升為“十哲”之一 。
38、唐玄宗時追封為“ 伯”。
39、中唐以后,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高升。
40、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 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圣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圣”,地位僅次于“復圣”顏淵。
41、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
42、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
43、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
44、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45、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46、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
47、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
48、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
49、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