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業到底何時盈利?格靈深瞳扭虧,行業仍待商業化突圍 天天視點
2023-05-20 10:12:13 來源:華夏時報
AI企業到底何時盈利?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整個行業。一邊是研發投入高,一邊是技術難落地,對外能給出具體盈利時間的AI企業并不多。而隨著AI計算機視覺上市公司迎來首個實現盈利的玩家,外界對AI行業又增添了幾分信心。
4月19日,格靈深瞳發布2022年年報,去年其實現營收3.54億元,同比增長20.47%;歸屬凈利潤為3261.5萬元,同比增長147.67%,相比上年扭虧為盈。“公司成為A股首家盈利的AI計算機視覺公司,證明了公司在不同業務場景的快速商業化落地和盈利能力。”格靈深瞳方面在4月20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資料圖片)
年營收不足4億元的格靈深瞳在一眾AI企業中規模并不算大,其為何能在去年首先實現盈利?在營收增速放緩之時,其尋找的新應用場景有多大增長空間?截至4月21日記者發稿,格靈深瞳股價跌6.23%至39.61元。今年以來,受ChatGPT提振,其股價累計漲幅已超過70%。
為何盈利
從格靈深瞳年報看,其能在去年實現盈利的原因在于支出變少,收入增加。
除了業務層面營收增長及毛利率的提升,格靈深瞳在財報中說,2022年格靈深瞳扭虧的主要原因還在于軟件收入增長帶來的增值稅即征即退收益增長、資金管理取得的利息收入增長和股份支付費用減少等因素的共同影響。
格靈深瞳于2022年3月登陸科創板,上市之時拿到超過16億元的募資凈額。根據財報,截至去年年底,格靈深瞳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3.15億元,巨額的現金也帶來超過3000萬元的利息收入;同期格靈深瞳的軟件增值稅即征即退金額為2301.8萬元,相較往年實現大幅增長。
另一方面,格靈深瞳去年的股份支付費用為4073.7萬元;而2021年僅上半年,這項費用就達到5055萬元,更早前的2019和2020年,這項費用分別超過3億元和1.2億元。
去年格靈深瞳的收入增長主要由“智慧金融產品及解決方案”拉動。據記者了解,格靈深瞳通過向客戶提供面向應用場景的人工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獲得收入。而金融是格靈深瞳的最大落地場景,去年其金融領域的收入占總營收88%,收入同比增速近六成。
需要提及的是,作為格靈深瞳在金融領域的最大客戶,農業銀行去年為其貢獻的收入進一步提升。2020年,格靈深瞳來自農業銀行的收入為4697萬元;2022年這一金額增加到3.02億元。這意味著,近兩年格靈深瞳又繼續獲得來自這位老客戶的新訂單。
但格靈深瞳另一大落地場景、占比約10%的“城市管理”(安防),去年收入卻同比下降接近六成。與眾多AI企業一樣,這項業務主要受到疫情影響。
格靈深瞳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說:“2022年疫情對公司確實有影響。從財報中可以看出,對城市管理影響比較大,所以這部分收入下降很多。同時對金融和商業零售的新客戶拓展,對軌交、體育等新場景試點的推進都有一些負面影響。不過,今年情況會不同,算是觸底反彈,不論是來自客戶的業務需求還是自身的交付效率都有很大的提升。”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從財報看,格靈深瞳的業績增長動力來自于主營業務大幅增長,公司獲得了金融領域大客戶的新訂單。隨著經濟增長復蘇,公司還會有新的發展空間。當然,公司接下來還要繼續加強商業化開拓,減少對于單一大客戶的依賴。
新場景的想象力
拓展新領域的業務確實是格靈深瞳在今年的重點工作。
目前格靈深瞳最主要的兩大落地場景是金融和安防,此外還包括商業零售。安防是大部分AI企業都在布局的領域,并且占據多數企業大部分營收。
例如云從科技與安防關聯度較大的“智慧治理”業務,在2022年為其貢獻八成營收;商湯科技與安防相關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商業”合計占據近七成的營收。原本安防業務也是格靈深瞳最大的收入來源,2018年曾占到近八成收入。但2021年開始這項業務收入大幅下滑,占比也下降至7.7%。
但近幾年,包括格靈深瞳在內的多家以計算機視覺起家的AI企業都在進入更多行業,尋找新的落地場景。
這背后,除了近兩年AI企業營收增速放緩,多數企業的主要營收來源安防領域,已經處于充分競爭之中,并且行業內已經有海康威視這一具有極大優勢的巨頭。
此外,一位AI行業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安防領域競爭確實激烈,屬于典型的紅海市場,過去幾年很多AI公司在一級市場融了很多錢,這些錢進了這個領域,導致安防市場非常卷,不論是賬期還是毛利率都不是太友好。
“格靈深瞳相對穩健,會選擇較優質的安防項目去做,去年公司在安防領域的毛利率在70%以上。”格靈深瞳方面對本報記者表示,2023年格靈深瞳將重點推進軌交運維、體育健康和元宇宙領域的研發和商業化落地。
“做軌道交通和體育場景,一方面是公司看到了這些領域的市場機會,AI能在其中發揮很大的價值。另一方面,公司選擇下游場景時會綜合考慮自身技術能力、下游場景市場空間、客戶需求剛性與否、付費能力和付費意愿、產品規模效應和可復制性、行業壁壘等因素。同時,公司也希望能找到一些新的業務增長機會,在一些相對藍海的領域,充分發揮格靈深瞳領先的技術和產品能力,占據一定的先發優勢。另外,公司選擇體育、元宇宙這些場景,也為將來增加To C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可能。”格靈深瞳方面說道。
張孝榮對記者分析認為,軌道交通和體育這兩個市場開發和運營成本較高,所以公司前期投入時間也會比較長。除非有現成需求和靠譜的關系,否則前期市場開拓會比較艱難。
他認為,目前AI企業幾乎都在虧損,并且虧損的原因都一樣:技術研發成本很高,但眼下找不到更多落地場景。深層原因在于,技術成熟度不夠,或技術出現應用瓶頸,現有的AI技術大都達不到能夠滿足人們實際應用需求的水平。“尋找新的增長點,是AI行業長期面臨的共同難題。”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