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藝理論】拉康,“無意識語言結構”,結構·后結構·解構,懷疑主義的盲《信》
2023-06-22 02:26:53 來源:嗶哩嗶哩
“我思處我不在,我不在處我思”
1.???????為什么說無意識具有語言結構?
(資料圖)
2.???????鏡像階段和主題的形成有何聯系?
法國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學家Jacques Lacan(1901-1980),在眾人背離弗洛伊德原則的時候,呼喚“回到弗洛伊德”。
英美新弗洛伊德主義從社會文化方面闡釋弗洛伊德,拉康反對。
榮格從心理化傾向和集體無意識的神秘闡釋弗洛伊德,拉康仍然反對。
在拉康眼里,無意識不是被社會文化馴化的本能、不是被集體的神秘驅使的被動能,而是一種
語言結構。
此人在后期和薩特爭論“他者(other)”的概念,和梅洛龐蒂爭論“肉體”的概念,晚年還把海德格爾的部分著作翻譯成了法語,引鑒關于語言、詩歌、真理的觀點,這些思想推動了“文本的解讀”和“敘事抑制的意義的揭示(其實就是解讀文本言外之意,什么鬼翻譯)”,具有不俗的見解,也因此影響到了阿爾都塞、福柯、德里達這幾位重量級……可以說,目前網絡上流傳的后現代熱潮和解構解讀風潮,拉康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小貼士:關于無意識話語與主體理論
聯系之前的筆記,參考拉康《形成“我”的功能的鏡像階段》得到如下概論:
無意識在弗洛伊德那里是被壓制的個體性欲;
無意識在榮格那里則是集體的潛在記憶;
而在拉康這里,“無意識作為主體的語言生成和主體的生成”,囊括了鏡像階段、主體的想象、象征和現實的三個層次——不是無意識產生了語言,而是語言產生了無意識,人作為一個主體,通過對外在的“他者”的接受而逐漸認識自我的。
無意識的語言結構
參考拉康在1953年秋發表的《羅馬講演》可以得到一個語言學公式:
S/s(能指和所指),這個文章是對原索緒爾語言學結構主義進行了修正,說到底,他希望說明:能指和所指,不再是索緒爾認為的可以彼此依存,而是紐帶已然被切斷,兩者在空中滑動漂浮。
能指,必須以意指的名義證明自己的存在。
一、語言結構的無意識
無意識本身的探討從結構語言學的層次進行,這是因為拉康認為只有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無意識,才具有一種內視語言的意義結構。
……弗洛伊德在他的時代實際上已經提到過內視語言的結構——夢、玩笑,當中的“凝縮”和“易位”,就可以用“隱喻”和“換喻”的轉移來描述。
拉康可以說借鑒且延伸了這一部分,還把這一層理解到了無意識的解讀上——無意識也可參考“語境”,用語言學的規則來解讀。
【能指】=意識,【所指】=無意識;
【能指】=外顯的夢,【所指】=內隱的夢;
【能指】=癥狀,【所指】=欲望,它們共同構成了具有專門意義的“能指鏈條”,就像我國古人提出的言外之意,那些東西是躲藏在意識話語的空白處,通過隱喻或者換喻的辦法加以表達,那么這樣以阿里,弗洛伊德理論系統中的“夢”的解釋就可以重新描述和闡釋。
二、無意識=他者的話語?
拉康的這一定義,讓筆者感到他似乎是縫合了榮格和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他口中,無意識不是生物的無序混亂的需要,而是有序可控的具有文化性質的話語結構。
“獨立的主體”并不存在,人的每一種行為,最終都來自于要求被“他者”接納、承認以及自我承認的愿望,為此拉康改了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我思處我不在,我不在處我思。”
于是,拉康就以此論在20世紀的話語體系中掀起了一陣陣變革的浪潮,這對哲學和美學與文藝學影響很大,由于融合了前二人的理論,并把中心放在文本上,他的學說已經成為“現代文藝欲望分析”的重要范疇——對應的……如今的網哲講學者也極其喜愛這一套理論。
三、欲望的分析
后結構主義哲學家關注欲望的問題,但就像可笑的20世紀文論本身一樣,毫無威權可言且零碎一地,作為帶頭者的拉康自然要為此負責。
無意識,是語言賦予欲望以結構的結果,語言的局限性導致它沒能把握能指的實質,所以它會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呈現在人的面前。
phallus(常譯為菲勒斯)代表了父親的性別符號,壓抑住孩子的無邊際的欲望并壓縮、改造成了無意識,語言的匱乏被迫用替換物來宣泄、表達。
——實際上這和弗洛伊德如出一轍,無非是弗洛伊德的抑欲藝術論換算成了文本或者符號論,
拉康是如何看待現代藝術的?
在他眼里,現代藝術就是把表意鏈(能指和所指)中間的橋梁拆除,
只留下一連串破碎的能指,把現實的內容不再組合,而是像一種更極端的自然主義那樣,把現實看成是破碎、零散的能指系統。
拉康的學說固然有極端之處,但這套理論解讀畢加索《格爾尼卡》那樣的作品倒是一種不錯的思路。
評價:
——問題在于,拉康把這套學說還要往社會學上延伸,他認為,一個主體,一個主體人,學會自己的名字來自我命名,接受他者的對待,接受他們所說的“你”,這就是拉康所謂的“異化的開端”。所以,無怪乎霍蘭德等人站在英美語言分析病理學派的立場上,對拉康的理論強烈地批評——不僅是因為作為拉康理論的隱藏核心的索緒爾體系已經過時,更重要的是心理語言學把【索緒爾的所指】強行等同于【弗洛伊德的無意識】,這很可能是一套自設自證的論域,“拉康唯一的重要性就在于讓法蘭西意識到了精神分析”。
而杰慕遜的說法更客觀一些,拉康把人的關系看做成母子→雙親關系,并且把雙親轉化成了一種惡意的父母角色立場,瞧瞧,父親是母親的占有者,且具有法律和社會的象征性地位,“拉康主義:主體的移置、無意識語言化、欲望地形學&類型學的具體化”,杰慕遜如此總結說。
實際應用:《被竊的信》和【敘事抑制】
既然把弗洛伊德的理論牽扯進了語言文字,那么對文本的闡釋就不可避免了。
拉康也是這樣實踐的,他對愛倫坡《被竊的信》進行了精神分析闡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1
王后收到一封密信,恰好國王進來了;
王后匆忙藏信,為了藏好,不得已反其道行之直接放在桌上,國王沒有注意到;
大臣進來,偷走替換了這封信;
2
王后無奈,找警察去找回,但警察搜查無果,于是又去請Dupin偵探;
偵探分析大臣也會和王后選擇一樣的套路,果真發現了信,于是像大臣那樣,偷走,替換了信。
“結構的重復”,拉康點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A——這個故事,總共有2輪三方凝視:見無所見(1國王2王后)、見被誤導(1王后2警察)、看破(1大臣2偵探),拉康自信地認為,這也可以指是三種不同的讀者,第一層讀者一無所知,第二層讀者被修辭所迷惑,第三層讀者能看破篇章和修辭的限制,讓欲望重新定向,不斷讓無意識顯示出創造力,“發掘出更多的超文本閱讀”;
B——letter這一詞屬于雙關語,字面意思是信封,隱喻當中所言卻是能指,純粹的能指操縱著這群主體產生了微妙的關系變化。不過,顯然拉康對作品中,這種變化但相似的“欲望結構”非常感興趣。
……
這種閱讀法……怎么說呢……
評價:
德里達看來,這是“一種真理的供應者”,拉康把能指理想化,且把信強調為了欲望的能指,霍蘭德也對此認同,“強調懷疑主義要求不要盲信,本身也是盲信懷疑主義”,更不用提拉康和他的徒子徒孫們把這套理論機械的濫用到文藝界的天涯海角的問題了。
拉康的確提供了新的東西,他把弗洛伊德主義和語言學結合起來,尤其是對后現代藝術的重新解讀,讓文學研究的視野不僅注意到社會性層面和權力運作層面,還無形中發掘了解構主義的運作可能。
雖然沒有新的本體論,但至少系統地提供了新的批評視角,筆者以為還是要公正評價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