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準則如何定義的?內部審計報告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2023-05-19 16:00:06 來源:法制法律網
一、內部審計準則是什么意思
1、內部審計準則是指各類企業、各級政府機關以及其他單位的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工作時所應遵循的原則,是衡量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尺度和準繩,對于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促進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內審工作的實際來看,一般情況是審計組實施審計后,均向派出者一一內部審計機構提交審計報告,審計報告一般是經過審計組集體討論并由審計組長簽字定稿的。
2、基本簡介:
(1)內部審計之父索耶關于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對組織中各類業務和控制進行獨立評價,以確定是否遵循公認的方針和程序,是否符合規定和標準,是否有效和經濟的使用了資源,是否在實現組織目標。
(2)在中國內部審計,是指由被審計單位內部機構或人員,對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等開展的一種評價活動。
二、內部審計報告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第四條規定:“內部審計人員應在審計實施結束后,以經過核實的審計證據為依據,形成審計結論與建議,出具審計報告”.即審計報告應實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審計事項。審計依據、標準不明確的事項,以及由各種原因導致模棱兩可,事實不清的問題都不應該在審計報告中評價。
2、重要性原則
審計報告應突出重點,以點采面,充分考慮審計風險水平,不遺漏審計中發現的重大事項。審計評價要圍繞預定的審計目標開展,不可擴大審計范圍。
3、簡潔易懂原則
審計報告文字措辭要“明確、簡練”.從內部審計報告的利用來看,“明確”是指寫出的報告要讓大多數人能看懂,所提出的審計意見或建議具有可操作性,被審計單位一看就知道怎么做,“簡練”是指內部審計報告一定要主次分明,繁簡得體,能短則短,把主要方面講清楚則可。說明審計立項依據、審計目的和范圍、審計重點和審計標準等內容。
三、內部審計報告的注意事項
1、不同類型報告內容要有側重。
全面審計、專項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等不同的審計項目,審計報告的內容要各有側重。如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是對領導人員任期履行經濟職責情況做出的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經濟效益審計報告則是反映通過對經濟活動進行綜合的、系統的審查分析,對經濟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經濟性的評價,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促使其改善管理。
2、要給與恰當的肯定。
內部審計報告中對被審計單位取得的成績或管理中存在的亮點著墨很少,一般會強調缺陷部分,以引起管理層的注意,并要求被審計單位加以整改,但內部審計報告應該是客觀的,或者浣無偏見的,而以負面為主的審計報告,讓被審計部門認為是來挑毛病的,不利于審計整改。只要有充分的證據支持,該表揚的,就不應該吝嗇語言,換個角度其實表揚也是表現一種建議,即建議其繼續維持。
3、要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