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中資離岸債新發近95億美元,城投板塊直發比重上升,美聯儲實現“十連加”|世界熱點
2023-05-04 18:12:29 來源:智通財經網
久期財經訊,5月4日,2023年4月中資離岸債總發行規模下降至94.75億美元,同環比降幅均超出35%。具體而言,城投債折合約28.29億美元,產業債約26.77億美元,金融債約25.59億美元,地產債約14.04億美元(統計口徑:按起息日計算;剔除可轉債)。月內城投板塊融資規模趨穩,產業債大幅回升。
四月發行詳情
據久期財經統計,4月離岸債一級市場規模收窄,共有42家中資企業發行了59筆離岸債。城投、產業和金融板塊占比相近,地產板塊由于建業地產和粵港灣控股重組發行新票據,比重從3月的低于4%上升至14.87%。受假期影響,當月離岸債多集中于下旬進行定價。
(相關資料圖)
明珠債的月度新發規模跟隨整體離岸一級市場一同收窄,均以人民幣計價,折合達25.06億美元。從4月的數據來看,未上市的自貿區離岸債有4筆。
按幣種劃分,當月以美元計價的新發占比為57%,與上月基本持平,離岸人民幣在一級市場的占比上升至37%。值得注意的是,城投公司發行了2筆歐元債,用于項目建設。
從板塊分類詳細數據來看,
由于4月包含了2個假期,城投板塊發行規模小幅下降,折合約28.29億美元,占一級市場的比重為23.54%。參與發債的城投企業數量環比下降至26家,其中初次發行離岸債的企業為4家。
月內該板塊2筆債券受評為投資級,其余26筆為無評級。以直接發行結構定價的城投債比重再度上升,備證結構進一步下降至15.19%。
城投公司新發債中,共有兩筆新發是以維好協議結構定價,信用主體分別為青島城投(7億人民幣)和常德經投集團(6000萬歐元)。
值得注意的是,南寧五象新區建投以備證結構定價一筆1.4億人民幣、3年期的自貿區離岸債,該筆債券創廣西地區自貿債歷史最大發行規模且最低利率記錄。
或受境外銀行業動蕩以及美聯儲加息的雙重制約,月內共有8家金融機構發行了17筆離岸債券,板塊新發規模同環比大幅縮減至約25.59億美元,在當月的一級市場占比降至27.01%,其中10筆的債項評級為投資級。
當月海通證券首次發行自貿區離岸債,該筆債券規模達40億元人民幣,是截至目前最大規模的一筆明珠債;遠東租賃年內二度發行自貿區離岸債,規模為3億元人民幣,以4.8%的息票率定價。
產業板塊共有4家企業發行了5筆離岸債,新發規模環比增長3.45倍至26.77億美元,該板塊在4月離岸新發的占比上升至28.26%,其中3筆的債項評級為投資級。
當月長和定價的5年期和10年期債券規模合計25億美元,息票率分別為4.75%和4.875%,最終認購金額超126億美元;泰州三福重工以擔保結構發行了4.2億元人民幣的自貿區離岸債,最終定價4%。
4月共有4家房企發行了9筆離岸債,發行規模回升至約14.09億美元,同環比均有所增長。然而,建業地產發行的3筆離岸債(規模合計7.58億美元),以及粵港灣控股發行的一筆約4.14億美元的債券均為發起交換要約而進行置換,實際上未有內資房企獲得離岸新融資。
4月地產離岸債融資缺口環比擴大
根據久期財經數據顯示,4月離岸地產板塊融資凈額為-56.28億美元,今年前4個月累計融資凈流出約274.58億美元。
4月建業地產在對年內到期的3筆美元債成功進行交換要約,然而建業地產旗下CENCHI 7.25 04/24/23余下未交換的部分觸發了違約。
分析師語
4月境外市場再次經歷銀行業動蕩,第一共和銀行業績大幅下滑引發新一輪恐慌情緒,同時市場也對年內進行降息的可能性進行探討。5月美聯儲加息25bps,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由于銀行業問題,美聯儲“考慮”過暫停加息。但他指出,經濟數據一直很強勁,強調了美聯儲在試圖平衡對抗通脹和避免金融動蕩時所處的艱難處境。
隨著美聯儲加息,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走闊:
另外,美國財政部長珍耶倫當地時間5月1日致函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和其他高級議員,她在信中表示,美國政府可能“最早在6月1日”發生債務違約,這將是美國歷史上的首次債務違約。市場也在關注共和黨是否會同意進一步提高債務上限。
亞洲方面,隨著東盟各國在亞洲內部交易中逐漸放棄使?美元結算,它們需要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中國是東盟最?的貿易伙伴,??幣在對華貿易中的使?量?路飆升。根據商務部數據,2022年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7.92萬億元,同比增長37.3%,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6.76萬億元,同比增長16.6%。無論是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中的使用比重,還是企業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獲得感,都有較大提升空間。
地產方面,iBoxx亞洲中資美元房地產債券指數上中旬基本走平,下旬受萬達、遠洋等房企負面輿情影響迅速下跌至181區間。
房企陸續公布了一季度業績數據顯示,多數國企開發商以及投資級民營房企的銷售金額實現同比雙位數增長,同時,部分高評級民營房企已重返土拍市場。穆迪認為,鑒于上述開發商的財務狀況較強,且項目完工風險較低,故而可能會得到銀行和購房者的青睞。因此,預計未來12個月房地產業信用分化與整合將會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