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要聞:董事長被立案、股價暴跌,萊茵生物“產品甜、股民苦”
2023-05-15 10:54:59 來源:藍鯨財經
“公司實控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秦本軍涉嫌操縱證券市場,被證監會立案。”5月11日,先前連漲3日的萊茵生物,因一紙公告,股價閃崩,跌入谷底,打了投資者一個措手不及。而事實上,自2022年7月以來,該公司股價便已維持數月下滑趨勢。
(相關資料圖)
“業績這么好,為什么股價一直在跌?”在4月份舉行的2022年度網上業績說明會上,曾不止一位股民提出疑問。不過,這個業績、股價“背道而馳”的趨勢,在2023年一季度得以調整,財報顯示,當期公司營收、凈利潤雙雙減少,而這也似乎與下滑的股價顯得不那么違和了。
與此同時,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業績欠佳的背后,原料采購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出口大環境不佳、海外大客戶合作即將到期……
擺在萊茵生物面前的難題已然不少。
對此,萊茵生物證券事務部相關工作人員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將從供應鏈打造、合成生物領域投入、國內市場開拓等方面進行應對調整。于萊茵生物而言,剛起步的合成生物之路能否順利?國內外市場的不同,能否支撐其業務轉向?一切還有待觀望。
任期將至,百萬年薪董事長被立案調查
當大部分人還在苦于中年危機之時,48歲的秦本軍,已是拿著百萬年薪的成功人士。
萊茵生物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秦本軍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為112.8萬元。但對秦本軍而言,其似乎并不滿足于這一固定薪酬,他的眼神,或已轉向公司股價。
不久前,萊茵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于5月10日接到實控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秦本軍通知,其于當日收到《立案告知書》,秦本軍因涉嫌操縱證券市場,被證監會立案。
至此,在職10年,秦本軍本可順利于今年11月24日結束任期,卻因這“臨門一腳”,新增了多重風險。
對于該事件的具體進展,萊茵生物證券事務部相關工作人員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目前證監會沒有給我們公司這邊有任何的一個進展反饋,可能時限還太短了一點。”不過,該工作人員透露,目前秦本軍仍在正常履職,至于任期結束后是否會續任,暫時還不知道。
與此同時,盡管萊茵生物在公告中強調,本次調查事項系對秦本軍個人的調查,不會對公司的日常運營造成重大影響。但也難敵輿論風波,公司股價隨即閃崩跌停,且下跌趨勢持續至次日收盤。
對此,不少投資者表示,已在考慮維權、索賠。針對投資者的這一想法,藍鯨財經記者采訪了律師馮紫晨,馮律師指出,“立案”是相關部門針對相關人員涉嫌違法、違規行為調查的開始,只有相關部門作出生效的《處罰決定》才能最終確定相關人員的行為被認定為違法、違規。若相關人員最終被相關部門認定違法行為成立,投資者可以根據最終認定的具體違法行為考慮向相關人員主張“證券操縱賠償責任”或“虛假陳述賠償責任”。
與此同時,馮紫晨也強調,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是需要證明投資者的損失是否和相關人員犯罪行為存在因果關系;第二是投資者的損失計算,因導致證券價格變化的因素很多,準確地界定證券欺詐行為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害,得排除其他因素對證券價格的影響。
“上海金融法院在2022年曾針對鮮言操縱證券交易市場責任糾紛案作出判決,對此類案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馮紫晨如是說。
業績下滑,出口業務等面臨諸多風險
禍不單行。在董事長個人“暴雷”事件之前,萊茵生物便已因業績下滑一事備受質疑。
2023年一季報顯示,當期萊茵生物實現營收2.53億元,同比減少10.55%,歸母凈利潤1993.74萬元,同比減少48.11%,扣非凈利潤僅838.29萬元,同比下滑71.83%。這一表現,與不久前披露的2022年年報數據相差甚遠。
對于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萊茵生物解釋稱,全球經濟增速呈現放緩,公司部分海外主要銷售國家和地區通貨膨脹率持續處于較高水平,消費水平及購買力呈現一定下降,對以出口為主的產品市場需求和價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去年甜葉菊和羅漢果的原料采購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為統籌和維護種植戶、原料供應商和客戶的利益,進一步穩定客戶預期和培育市場,促進公司和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公司產品售價維持穩定或略有下降,對本報告期利潤造成較大影響。
簡單而言,一是出口大環境不佳,二是原料價格上漲。
據了解,主打羅漢果提取物和甜葉菊提取物的萊茵生物,成立于2000年,2007年成為國內植物提取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業務范圍涵蓋天然甜味劑、工業大麻等。
據悉,現階段萊茵生物仍以出口業務為主,截至2022年底,公司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占年度銷售總額達60%。其中,第一大客戶芬美意(全球香料供應商)自2018年與公司簽訂5年獨家分銷合同后,銷售額占比逐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芬美意采購額占萊茵生物總營收的比重接近五成。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對于萊茵生物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單一大客戶風險,大家可以看到之前歐菲光的先例,任何一家公司如果過度依賴單一大客戶就很容易出現問題。由于芬美意是萊茵生物的獨家分銷客戶,一旦合同到期,萊茵生物的市場份額和銷售額就會立刻受到影響,這個風險非常大。
而距離這一潛在風險的到來,也僅剩半年時間。2023年12月,萊茵生物和芬美意的合同即將到期,因此,不少投資者較為關注合同結束后,公司能否保證穩定的訂單需求。
拓展國內、發力合成,能救萊茵于水火?
如何降低這一風險?國內市場的業務拓展或是其中方式之一。
萊茵生物曾在財報中表示,為控制單一重大客戶依賴的風險,公司一方面加大了天然甜味劑產品國內市場的開拓力度,依托品牌、研發等競爭優勢加速搶占國內新興食飲市場,成功與部分國內主流食飲品牌達成合作,客戶涵蓋茶飲、休閑食品、乳制品等多品種領域;另一方面公司同步加快除天然甜味劑以外的其他植物提取產品的開發,加大其他品種的推廣與銷售,提升公司其他植物提取產品的銷售規模,改善公司銷售集中度高的情況。
“今年面向國內市場,新興食品飲料、乳制品等品牌開拓是公司的一個重點。”公司證券事務部相關工作人員向藍鯨財經記者透露,目前萊茵生物的國內、國外人員組成比例約在3:7-4:6區間內,之后會根據國內業務拓展需求調整人員構成。
在江瀚看來,天然甜味劑在國內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和綠色生活的需求增長,天然甜味劑的應用前景將越來越廣闊,市場需求也將繼續擴大。目前,國內外在天然甜味劑的應用和需求存在一些不同,主要是在品種和應用領域上。國外市場的天然甜味劑種類更為豐富,但國內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等領域,應用前景較為廣闊。“萊茵生物通過加大國內市場的拓展可以更好地把握國內市場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市場占有率。”
不過,江瀚也提到,面向國內拓展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內市場競爭激烈,需要通過品質、價格等方面的改進來提高競爭力;二是政策和法規的限制,需要遵守國內的相關規定;三是消費者對天然甜味劑的認知度較低,需要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消費者的知曉度和使用率。
艾媒咨詢集團創始人CEO張毅指出,除了品牌認知外,國內市場的B端生意以渠道為王,因此萊茵生物在渠道拓展上也需要下功夫。
而除了拓展國內市場分散經營風險外,面對原料價格的持續上漲,上述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萊茵生物還將通過供應鏈的打造以及在合成生物的投入來應對上游端的波動。
公司方面也曾在財報中明確表示,合成生物學是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公司將持續加大合成生物技術和研發方面的投入,形成天然植物來源及合成生物來源兩大技術矩陣,為客戶打造多元化產品選擇。
據了解,2022年,萊茵生物即加快啟動在合成生物領域的布局與投入,曾以2880萬元購買了江蘇施宇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擁有的甜菊糖微生物酶轉化工藝技術等全部知識產權(包括但不限于國內外專利、商標、認證等)及相關設備資產,通過引入微生物酶轉化工藝進一步拓展公司甜葉菊提取產品的工藝路線,提升公司在甜菊糖產品綜合競爭實力。同年12月,公司與江南大學簽訂了《天然甜味劑微生物合成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合同》,加強雙方在合成生物研發及應用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強化公司天然甜味劑產品配方應用能力,助力推動公司產品結構的迭代升級,進一步提升公司天然甜味劑業務競爭實力。
不可否認,合成生物技術的引進,與公司全球領先的分離、純化等提取產業技術形成有效協同,將有效提高公司核心業務的技術壁壘及生產效率,賦能公司核心業務加速發展,助力公司實現建成國內領先天然甜味劑生物合成技術成果轉化平臺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實現公司提升產品毛利率、降低植物原材料依賴、增強產品供應穩定性等目標。
不過張毅也指出,合成生物這條路雖不錯,但也需要看市場的接受程度,以及公司自身的技術成熟程度。“天然提取物的品質相對綠色,大家的接受程度也會高,穩定性也會好一些,公司或許可以通過天然加合成的互補方式,在不同的產品方向和渠道選擇上采取不同策略(去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