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野火持續近兩月:濃煙波及多國,超1億人健康受阻
2023-07-01 09:32:36 來源: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2023年6月28日,加拿大多倫多,日落時分,魁北克省和新斯科舍省野火產生的煙霧籠罩大地。加拿大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野火已持續燃燒了近兩個月。截至6月29日,加拿大全國仍有500多處在燃野火,其中近半數處于失控狀態。野火產生的煙霧嚴重影響加拿大安大略省和鄰國美國至少15個州的空氣質量,濃煙甚至飄到7000公里外的西班牙。監測人員警告,在此番煙火波及地區,有1億多人面臨潛在健康威脅。
5月27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東北部地區野火蔓延。新華社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野火管理局供圖)
6月26日,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謝爾本103高速公路兩側森林大火的殘留物。加拿大跨部門林火中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加拿大已發生3000多起森林火災,過火面積達到8萬多平方公里,是西班牙去年野火總面積的24倍,創有統計記錄以來最高水平。
(資料圖片)
6月22日,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一只母鹿和小鹿穿過加拿大謝爾本被燒毀的森林。
6月22日,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加拿大坦塔隆地區的野火破壞情況。
6月22日,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一架自然資源和可再生能源部的直升機在加拿大謝爾本地區運送一名野火隊員。據加氣象部門監測,6月上旬野火產生的煙霧一度覆蓋北美大陸從中部一直到大西洋沿岸的大片區域,渥太華、多倫多、蒙特利爾等都市區,乃至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城市的空氣質量都急劇惡化。
6月28日,加拿大多倫多,日落時分,魁北克省和新斯科舍省野火產生的煙霧籠罩大地。
6月28日,加拿大多倫多,魁北克省和新斯科舍省野火產生的煙霧籠罩大地。加環境部對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發布空氣質量預警說,預計近期兩省大部分地區的空氣污染指數將達到影響健康甚至重度污染水平。加拿大空氣質量健康指數顯示,加拿大人口最多城市多倫多的空氣質量被評為最高的10分,即高風險。另據空氣凈化研究機構IQAir數據,多倫多28日下午空氣質量在全球主要城市中屬最糟。
6月25日,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在魁北克省北部野火引起的煙霧中,一名男子在圣勞倫斯河沖浪。
6月25日,加拿大蒙特利爾市,一艘船經過被煙霧籠罩的雅克·卡迪亞大橋,由于森林火災,該市和該省多個地區發布煙霧警告。
6月28日,加拿大多倫多,工人們正在為多倫多印地賽車大獎賽搭建臨時看臺,野火的煙霧掩蓋了加拿大國家電視塔。美國中西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同樣遭遇空氣污染。美國國家氣象局說,艾奧瓦州、伊利諾伊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都處于空氣質量警報狀態,這種情況預計持續至6月29日或更久。紐約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首都華盛頓以及北卡羅來納州部分地區的空氣質量也觸發警報。據路透社報道,6月28日下午,超過1億美國人處于惡劣空氣質量之中。
6月29日,美國紐約,煙霧籠罩城市上空。由于加拿大野火產生的煙霧,美國紐約的空氣質量處于不健康水平。官員們表示,未來幾天空氣質量可能會惡化。
6月29日,美國紐約,加拿大森林火災產生的煙霾持續蔓延,當地天空被煙霧籠罩。
6月29日,美國紐約,加拿大森林火災產生的煙霾持續蔓延,當地天空被煙霧籠罩。美國遭遇空氣污染的同時正值該國南部和中西部大部分地區面臨高溫熱浪。來自底特律的活動策劃人昆廷·埃爾南德斯28日表示,煙霧在空氣中飄蕩,味道“就像在烤肉店”。政府部門敦促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居民,特別是兒童、老人和易受呼吸道疾病影響的人,限制長時間或大量運動,盡可能留在室內或戴口罩外出。
6月2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游客在華盛頓紀念碑游覽,遠處的國會大廈籠罩在煙霧中。
6月2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公園的一名員工戴著口罩工作,遠處的國會大廈籠罩在煙霧中。
當地時間2023年6月29日,美國華盛頓,受到加拿大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霾持續影響,當地空氣質量較差。家長和孩子戴著口罩出行。
6月28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在朦朧的天空下,從空軍一號鳥瞰美國國會大廈。6月中旬開始,煙霧隨著大氣環流已波及歐洲沿海部分地區,甚至在約7000公里以外的西班牙也受到影響。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報道,來自該地區的煙霧26日已飄至西班牙的加利西亞,還飄到了葡萄牙。西班牙國家氣象局在加利西亞的代表弗朗西斯科·因方特說:“這是一次不尋常的事件,引人注意的是這些顆粒物移動了如此長的距離。”
6月29日,西班牙隆達,加拿大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霾已蔓延至西班牙,太陽呈橙紅色。
6月26日,西班牙維哥,魁北克多起野火產生的煙云。在維哥等城市,這一天可以看到霧霾,不過大多數顆粒物位于大氣的上部,并且會在接觸伊比利亞半島時散開,因此預計不會影響空氣質量。安達盧西亞政府的衛生和消費部長Catalina Garcia表示,目前席卷加拿大并成功穿越大西洋到達歐洲的森林大火產生的煙塵顆粒“不會影響健康”。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 新華社 澎湃影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